你听说了吗?中国企业融期策略,像宁德时代,直接派了2000名工人去欧洲建电池厂,其他公司加起来更是数千人。这可不是简单的劳务输出,这是在给欧洲的“心脏”动手术。
为什么这么说?汽车产业是欧盟的经济支柱,全球最赚钱的十大车企里,欧洲占了四家,像大众、宝马、奔驰,哪个不是响当当的牌子?可现在,这些巨头们集体遇到了一个大麻烦——电动化转型跟不上趟儿了。
这就像一个武林高手,内功深厚,招式精湛,结果江湖上突然流行用枪了,你再厉害的拳脚,也顶不住一颗子弹啊。电动汽车就是那颗“子弹”,而欧洲这位“武林高手”,显然还没摸清怎么玩枪。
西班牙阿拉贡自治区的副主席瓦克耶罗,这位老兄说话倒是实在,他直接说:“中企在当地生产电池,将消除人们对欧洲著名车企斯泰兰蒂斯集团的质疑,能够保障当地汽车产业的未来。”
听听这话,多直白!欧洲的官员自己都承认了,没有中国的电池技术,他们自己的汽车产业未来都悬了。
展开剩余78%这就是欧洲最大的痛点——在关键的新兴产业领域,出现了严重的技术和产业空心化。
这几年,欧洲的日子过得并不舒坦。他们犯了不少战略性的错误。
比如,在乌克兰问题上,过度绑定美国,结果把自己搞得里外不是人。安全上被动,经济上受损,特朗普上台后,欧盟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更是被削弱得厉害。
再比如,对华政策上,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带头,去年开始就强行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。这操作,简直是伤敌八百,自损一千。结果呢?今年,美国反手就对欧盟也加征了关税,你说这叫什么事儿?
这一系列的操作下来,欧盟的经济前景一片黯淡。所以,今年以来,欧盟内部反思的声音越来越大。
匈牙利总理欧尔班,这位“刺头”最近又开炮了,他批评欧盟的政策会导致联盟分裂。连“解散”这种词都说出来了,可见问题有多严重。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更是直接点名,强调与中国的合作对欧盟至关重要。
好在,虽然赌输了,但疼了之后,总算有人开始醒悟了。近期特朗普又喊话欧盟,让它跟着美国一起对中国和印度加征关税,冯德莱恩这次学聪明了,委婉地表示了拒绝。
显然,欧盟已经发现,在美国“吃相”越来越难看的当下,如果继续和中国为敌,那真是要把自己的未来给葬送了。
现在,欧盟开始积极拥抱中企融期策略,其实就是在“自救”。他们需要中国的资金和技术,来填补自己产业上的巨大窟窿。
咱们再回到中企建厂这件事上。
这不仅仅是建个厂那么简单,这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的平移。从技术、设备、管理到熟练工人,中国企业带去的是一套“组合拳”。
欧洲为什么需要这个?因为他们自己搞不定。
首先是技术差距。在动力电池领域,中国已经遥遥领先。欧洲虽然也有一些研发,但规模和成本都拼不过中国。
其次是产业工人的缺失。欧洲的年轻人,有多少愿意进工厂当工人?老一代的技术工人又面临退休。而中国,有大量经验丰富的产业工人,这是欧洲花钱也买不来的宝贵资源。
再者是效率问题。中国企业以“基建狂魔”著称,建厂速度、生产效率,都是欧洲企业望尘莫及的。
所以,你看,中企赴欧建厂,这一个动作,就像一把手术刀,精准地切中了欧洲的要害。
当然,我们也要看到,这对欧洲来说,未必全是坏事。
短期来看,这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,保住了汽车产业这个“饭碗”,也带来了就业和税收。
长期来看,这可能会倒逼欧洲进行深刻的改革。他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产业政策、教育体系和创新机制,思考如何才能在下一轮的科技革命中不掉队。
对中国而言,这也是一个双赢的局面。我们输出了技术和产能,也进一步融入了全球产业链,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影响力。
所以,朋友们,别小看这几千名去欧洲的中国工人,他们背后,是中国产业力量的崛起,也是全球格局深刻变化的缩影。
欧洲的痛点已经暴露无遗,解散联盟虽然还是个假设,但绝非危言耸听。如果不能正视问题,抓住与中国合作的机会,进行刮骨疗毒式的改革,那么这位曾经的“武林高手”,恐怕真的要在新时代的江湖里,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了。
这条自救之路,欧洲才刚刚开始走融期策略,未来会怎样,我们拭目以待。
发布于:河南省香港大牛证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